鼻腔異味?謹防發(fā)“霉”!

稿件來源:劉其洪 發(fā)布日期:2021-06-29

“口腔異味”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比較常見:晚上沒刷牙第二天起來;醉酒的同胞滿口酒味;吃完大蒜也可以讓和您交談的伙伴很酸爽。。。。。。

然而,對于鼻腔異味,或許大家就聽說得少些,少見不代表小事,以下這位周先生便以為小事而不以為然,直到。。。。。。

我科門診曾接診了一位經神經內科轉過來的患者,48歲的周先生。

啥,神經內科?和耳鼻喉科也聯系上了??

周先生因偶有頭痛不適,于神經內科就診,完善了顱腦MR卻未見有顱腦的病變,然而,卻意外發(fā)現了鼻竇的病變。因此,周先生帶著顱腦MR的片子來到耳鼻喉科門診就診,經過詳細的問診和體查,我們發(fā)現周先生不僅有頭痛的癥狀,還有鼻腔臭味及頜面部不適感的癥狀,身體素質一般,同時其工作環(huán)境在工地,工作環(huán)境相對惡虐,結合影像學資料,門診擬“真菌性鼻-鼻竇炎”收入院進一步治療。

真菌性鼻-鼻竇炎=鼻竇發(fā)霉?

真菌性鼻-鼻竇炎,是鼻科臨床常見的一種特異性感染性疾病,常見的致病菌主要是曲霉菌,占80%以上,其他有念珠菌、毛霉菌等,往往與外界環(huán)境,包括氣候及生活環(huán)境相關;全身因素欠佳:如糖尿病、長期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、抗腫瘤藥物、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、放療及艾滋病病人等均為真菌性鼻-鼻竇炎的易發(fā)人群;各種局部因素所致的鼻腔、鼻竇通氣引流受阻,也容易導致真菌性鼻-鼻竇炎發(fā)生。?

目前,真菌性鼻-鼻竇炎分為非侵襲型和侵襲型兩大類型。非侵襲型者又依據其不同病理改變分為真菌球和變應性真菌性鼻-鼻竇炎。侵襲型者則分為急性侵襲性真菌性鼻-鼻竇炎和慢性侵襲性真菌性鼻-鼻竇炎。輕微時可如非侵襲型真菌性鼻-鼻竇炎表現為常見鼻竇炎的癥狀,如鼻塞,流涕等;嚴重時則如急性侵襲性真菌性鼻-鼻竇炎,臨床表現為劇烈頭痛,發(fā)熱,鼻腔結構破壞、壞死,或顱內高壓、昏迷等,病變進展迅速,病情兇險,死亡率甚高。

目前,早期的手術干預和必要的藥物治療是治療真菌性鼻-鼻竇炎的主要治療方法。

醫(yī)患協(xié)力,加速康復

為了進一步評估疾病性質,我們給周先生完善了鼻竇CT檢查,結果與我們臨床診斷相符,患者鼻竇的病變明顯,已經壓迫周圍骨質,所幸是鼻竇周圍骨質完整,尚未受到侵襲破壞,結合患者病史、體征及相關檢查,考慮真菌球可能性大。

目前,加速康復模式已經在我科應用和推廣,該患者明確診斷后我們便迅速制定了手術方案,全麻下行鼻內鏡微創(chuàng)手術,開放鼻竇,竇內可見大量真菌團塊并完整清除。手術順利,術后第三天病理回報符合霉菌感染。

由于采取加速康復的理念,手術更加微創(chuàng)和精細化,同時整個圍手術期醫(yī)護、患者和相關科室的有效配合,患者術后恢復快,第三天病理明確后便順利出院,術前頭痛及鼻腔異味等癥狀均已緩解,無手術相關并發(fā)癥,改善了患者的住院和手術體驗,加快了患者術后康復時間。

鼻腔異味非小事,時刻要重視?

鼻腔異味并不是大家平時所認為的“嗅覺靈敏”所致,引起鼻腔異味的原因有很多,有的實際上異味并不存在,乃患者主觀感受存在,比如幻嗅;另外一種則是實際存在的,比如鼻腔異物、鼻炎、鼻竇炎、惡性腫瘤、骨髓炎、鼻咽部病灶、扁桃體炎、消化不良及胃病等均可引起相應的異味。

疾病的嚴重程度也因不同類型而有所不同,治療不及時,可能會耽誤疾病治療甚至導致相應的并發(fā)癥;案例中的真菌性鼻-鼻竇炎如果是侵襲性類型,則有破壞周圍骨質,甚至向眼眶,顱底和翼腭窩侵犯的特點,嚴重時則有致命性可能;早期發(fā)現、早期治療,有利于減少疾病相關并發(fā)癥發(fā)生、降低手術難度和風險,這些都有賴于醫(yī)患之間共同努力和時刻的重視。

?

部分圖片來源網絡,如有侵權,請告知刪除 如續(xù)轉載,請注明以上內容。